张黎星:绣出文化自信的青春华章

时间:2024-04-30 03:53:22来源:宁波市品茶喝茶工作室 作者:休闲

人物名片

张黎星,张黎苏州卢福英刺绣文化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星绣信她自幼学习苏绣,出文以针代笔、化自华章以线着色,青春不断探索和创新,张黎原创数百幅刺绣作品,星绣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牌56枚,出文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化自华章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收藏。青春作为青年苏绣传承人,张黎她远赴意大利、星绣信法国、出文瑞典等10余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化自华章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青春她曾获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等荣誉。

□苏报记者 陆飞龙

杨梅、黄桃、太湖蟹……一道道苏州特色美食被针线勾勒定型,浓淡变化的色彩间透出诱人的风味。“90后”苏绣传承人张黎星在工作室收拾即将带往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的作品,这组精巧的作品正是为这次展览准备的。20多年来,她每天与针线为伴,走出一条非遗传承创新路。

一针一线,传承祖辈技艺

一只绷子、一块布、一根绣针,围坐在一起行针走线,这是生长在镇湖的女孩们延续数百年的生活图景。“小时候,身边的女性都在从事苏绣这门手艺。奶奶、妈妈、婶婶、嫂子全都是绣娘。”张黎星的童年生活,除了上学,就是学习苏绣针法。她坐在板凳上,跟奶奶学绣松鹤图、金鱼图等传统样式,后来又跟着母亲学习细平绣,将一根线劈成一丝、两丝,绣制精巧的江南古镇、苏州园林,逐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

“五年级开始,我的学费、生活费和零花钱,都是靠自己刺绣赚到的。”张黎星学生时代的寒暑假是在做针线活中度过的,家人的支持和称赞让她不断进步,并享受沉浸在刺绣中的感觉。16岁时,她跟着母亲到镇上的工作室去,拜苏绣大师卢福英为师,学习重彩乱针绣。“卢老师讲到刺绣的理论:先打底,有了轮廓再开始搭建,像造房子一样,一层层上色……我听了两个小时,愣是没听懂。”张黎星说,当时卢福英一边讲授、一边操作,旁边的师姐帮忙穿针引线,各色丝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丰富的色彩和细节,她看得入了迷,决心要更深入地钻研技艺。寡言少语的她常常一绣就是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但是乐在其中。大学毕业后,张黎星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绣娘,扛起了苏绣传承人的担子。

一部电影,打开创作思路

“刺绣不是一种简单复制,而是以画为蓝本的二度创作,需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让刺绣真正活起来。”身为一名“90后”苏绣传承人,张黎星不满足于传统的花鸟鱼虫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她积极向高校专家教授请教,学习新的艺术风格,将当代绘画、摄影和纤维等艺术融于作品之中。2011年,她在清华美院学习时的结业作品《聚焦》入选“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并在第五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中斩获银奖。

创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张黎星也曾遭遇瓶颈期。“有段时间,我把书架上的书翻了个遍,感觉自己的作品只是在模仿绘画本身,失去了刺绣自身的特色。”为了寻求突破,她到各种古镇采风,又从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寻找灵感。“当时看了电影《霸王别姬》,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她尝试将西方的波普艺术与传统的京剧脸谱相结合,用刺绣来表现,大胆的创造在业界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样的风格完全失去了刺绣本身的味道,也有人称赞这为苏绣带来了“新动力”。“肯定的意见也好,批评的意见也好,我照单全收。”张黎星说,不同的观点能给人启迪,而重要的是一直有勇气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从那之后,她将更多的主题转化为新的题材,落到手中的丝线之下。

走出国门,让世界爱上苏绣

“这些年来,我从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变成了一个‘话痨’。”张黎星说,苏绣的专长给了她底气和自信,而传承苏绣的责任感,也推着她从绷架旁站起身,走到讲台前。为了普及苏绣文化,她和团队到学校开设苏绣社团课系列讲座,讲述苏绣发展史,带领大家动手参与体验。她还赴海外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了解苏绣文化。去年在巴基斯坦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时,她坐在大学校园里刺绣的身影吸引无数师生围观,校长还邀请她一连开了好几场讲座,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的巴基斯坦教授听完讲座后,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厉害!’”

在张黎星的奶奶和母亲年轻时所处的时代,镇湖的女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做绣娘,没有第二选择。到了现代,年轻人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很多人走出小镇,也有人选择留下。“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新对苏绣产生兴趣,加入绣娘队伍。”刚毕业的大学生、坐办公室的白领、退休后想学一门手艺的老年人,大家怀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来到苏绣小镇求学。“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和更多青年画家开展合作,在版权方面和艺术风格上有更多进步,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苏绣文化作出一份贡献。”张黎星说。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